通知公告
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办事指南
廖晶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教学案例分享(廖晶晶)
日期:2020-06-21 13:05:22  浏览量:411

疫情之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反思

教育学院 思政教研部 廖晶晶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等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突发而来的疫情,对普通大众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情绪波动大、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原因使得他们面对疫情的应激状态,更容易出现一系列不适的身心反应。在疫情前期,主要表现为面对病毒的未知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恐慌、焦虑和担忧,在疫情后期,主要表现为长时间宅家上网课,缺乏正常社交而产生的郁闷、无聊和烦躁。因此,组织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疫情期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左手心理防疫,右手教学组织 

不同于正常的教学安排,疫情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着特殊的教学使命,关乎学生居家生活的身心健康和其他课程学习的情绪稳定性甚至是学习成效。对授课教师来说,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提高学生面对疫情的心理调适能力,做好充分的心理防疫;

2、如何克服线上教学无法实现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等教学方法的缺陷,有效推动教学的组织。

二、寓心理辅导于教学环节,建立疏导联动机制


考虑到疫情出现后,大部分学生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影响生活和学习。在网课开始之前,集中讨论备课之际,教研部决定心理健康的开学第一课,统一讲授由福建省心理协会编纂的《福建防抗新型冠状肺炎心理自助手册》,针对大学生群体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扰,提供应对策略。


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根据所讲授的知识点,加入一些和“疫情、居家、网课”等有关主题以及一些新闻热点的素材,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加强课堂答疑互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心理问题暴露的宣泄池和发声器。


针对群体性问题,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给与及时处理;针对学生个别性问题,通过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建立联动机制,把学生转介到健康中心做进一步跟进。

三、充分利用平台工具,关注学生的兴趣导向


心理健康课程是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要手段,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线上课程缺少了面对面的亲身体验,原定教学计划中的心理游戏、团体心理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必须充分利用平台直播工具中的连麦、弹幕、头脑风暴等功能开展小游戏和心理测试活动。


学生自从居家生活之后,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平台和媒体社群,比如说时下火爆的抖音、快手、B站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多了解00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热衷的表现形式,并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方式调整或者素材提取,都有助于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课堂效果的提升。

四、课堂互动频繁,教学效果良好


     开学第一课《福建防抗新型冠状肺炎心理自助手册》的讲授,不仅安抚了学生因疫情带来的紧张恐慌心理,也调整了学生因教学方式转变而产生的焦躁情绪。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课堂互动表现以及课后的私信聊天来看,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五、运用启发式教学,习得主播的直播技巧


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教师应敏锐得察觉到当下社会环境变化、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媒体舆论热点等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通过结合最新的新闻素材,运用启发思考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目前直播课上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特点,使得老师的“播”承担了线下教学中“说”和“演”的双重任务,再加上声音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失真问题,使得原本的十成功力,在线上教学中可能只能发挥出五成,因此如何让直播的声音更具有穿透力和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声情并茂和激情澎湃,就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总结网红主播的直播技巧和方法并取其精华(如做倾听者,给出建议;幽默风趣活跃气氛等)运用在线上教学中。教师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磨课,一定会让线上教学以更加全新的面貌呈现更好的教学成效。

点击数:411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