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日期:2019-12-25 09:27:29  作者:教育学院 来源:  浏览量:1068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读书久了,一诗一句就像一日三餐一样早就和身体相融,眉眼之间的淡定,会心一笑的优雅,凝神思忖的温婉,积年累月下来,读书的痕迹仍潜藏在你的气质和谈吐里,时间久了,容貌自然改变。

读书像梦境中开启的一扇扇大门,我们被那未知所吸引,在好奇与求知中轻轻推开。我们在书本中窥见人生的无数种可能,也有幸目睹一条条色彩斑斓的大河。就是在这些形色各异的感知中,阅读者日益清楚自己的独特性,也在一个个“路标”的指引下,愈发了然,自己内心更倾向的道路。
   人性是那样丰富,世界又是那样多元。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去更好地了解人和世界,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抚慰我们的创伤,丰富我们的感知,令我们感觉不那么孤独。因为现在你所经历的、感受到的,在书中可能已有人经历和感受过,并把那些看起来是奥妙的奥妙,以更通透、更明晓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读书不会给人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正是那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让人着迷。阅读让有心人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也让人鼓起勇气去打破自己既定的“成见”。芸芸众生,多少人在不断的解构和重建中折腾,多少人在怀疑与坚定间摇曳。
  书不只有硬资料,还有情感。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何曾照古人。”我们阅读书籍,常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能有不同的体悟,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角度年纪的人看三国历史,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挟天子令诸侯,拥军百万征战天下,风头无尽,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隐忍善谋笑到了最后,天下归了司马家。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只有经历过一手创业再经历彻底失败的人能明白刘备的强大,尽管曹操也有濮阳之败,家业几乎尽丧,但相比刘备这一生实不算什么。当一个人获得一定成就再全部失去,那样的心理打击非是一般人所能承受,有人自暴自弃彻底堕落,有人穷困志断,不再某图弘志。这时不妨我们问问自己,我失败过吗?网络时代,信息驳杂,谣言与“标题党”满屏皆是,这时候,也需要思辨。以思辨的眼光去审视外物,被思辨者,自然包括书籍本身。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后人将范围扩大,就是这句俗语: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家木心曾说:“要敢于和古人称兄道弟,亲密无间。”我很赞同。因为最了解你的,与你生命经历和体验最接近的,有时候可能不是身边人。“知识改变命运。”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对于先天就有门第劣势的寒门来说,不读书,不增加知识,改变命运就无从谈起。知行合一,有知无行,纸上谈兵,但有行无知,则会见识短浅。知识不是改变命运的最后一击,但一定是必要储备。
   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读一本书,带给我的首先是愉悦,其次是思考,然后是对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朋友问我读过某本书吗?我说:“读过。”然后他或许马上能倒背如流出书中的某一段:“你觉得这段是不是写得特别棒?”我说:“是是是,写得特别棒,听起来特别耳熟。”但我是真的背不下来。有时候,我似乎连一个例子都举不出来,来证明我读过,但是我又确实读过它。
   我读书可不是为了让大脑变成信息的存储地;我读书就是为了更多地思考,更好地转化我的知识。
   是的,如果读书能带给我愉悦,启发我思考,或是丰富了我的感受力,我觉得这就够了。读书,还是不要有太多的目的性。读书就是读书去好了,就像生活就是生活去好了。



相关链接